我们在这几课里,不断的讲到所谓的伦理判断,涉及到个人将 上帝的话语应用于某个情形里。我们也强调这个模式里的三个主要因素: 上帝的话语,情况处境,和作抉择的当事人。
总结上述这些不同的经历体验,我们给经验下的定义是:对人、物及事件的觉察认知。每个经验都会带给我们一些认知,也许是对 上帝的认识,对所处环境的了解,或者是自我的认知。而这些认知可帮助我们分辨善恶。
我们可以就两个方面,对经验作更深入的探讨,第一是着重于我们的身体或感官与周遭环境交流而得的体验;第二是我们心智的经验,就是我们储存在脑海里的经验。让我们先来探讨与环境交流的身体经历。
当然,《圣经》有时也要我们注意到自身感官体认的有限。例如哥林多后书5章7节,保罗告诉我们:
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哥林多后书5章7节)
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这生命已经显现出来,我们也看见过,现在又作见证,将原与父同在、且显现与我们那永远的生命、传给你们。)我们将所看见、所听见的传给你们,使你们与我们相交。(约翰一书1章1-3节)
要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诗篇34篇第8节)
我们已经谈过身体与周遭环境交流是我们经验里一个重要的部份,现在要来看我们心智的经验,就是那些存留在我们脑海里的经验。
因此在知识的取得上,我们心智的经验也是很重要的。自我省察、深入思考、情绪感受、累积记忆、图解想象、构思筹划、认知 上帝、察觉有罪等等,这些全是我们内在运作的经验。
建筑师用想象力设计桥梁和大楼。教师和传道人在设计教材和准备讲章的时候也是会用到想象力。撒母耳记下12章1到7节这么记载着:
拿单说:「在一座城里有两个人:一个是富户,一个是穷人穷人除了所买来养活的一只小母羊羔之外,别无所有。羊羔在他家里和他儿女一同长大,吃他所吃的,喝他所喝的,睡在他怀中,在他看来如同女儿一样。富户 取了那穷人的羊羔,预备给客人吃。」大卫就甚恼怒那人,对拿单说:「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行这事的人该死!」 拿单对大卫说:「你就是那人!」(撒母耳记下12章1-7节)
在圣灵的感动之下,拿单想出了这个伦理情况,构思了一个合理的故事,他让大卫自己从这个想象的伦理情况里导出一个道德结论。拿单的谴责达到预期的果效,乃是因着他的创造想象,也因着大卫能够明白这个想象的故事。
除了运用想象力来创造以外,我们还可以使用想象力去思想或明白一些不同时间的事情,就是一些目前不存在我们生活范围的事情。
探讨完想象与创造和时间的关系以后,我们现在要来看想象力如何帮助我们去思想那些与我们距离甚远的事情。
谈到这里,我们应该很清楚看到取得知识的过程,在相当程度上需要我们的经验和想象力,不管我们是衡量 上帝话语的伦理范畴,我们所处的环境,还是自我本身,我们通常都是透过实存的官能去得取这些知识。
我们已经讨论了在选择良善的过程里,取得知识或资讯是其中的一个步骤,现在要来探讨评估知识,就是对取得的资讯作出适宜的衡量评估。
为了本课程的目的,我们把理性定义为做出逻辑推理和判断逻辑一致的能力。就基督徒而言,合宜的理性思考,就是一个人能够思想井然,推理清楚;作出符合《圣经》教导的判断与抉择。
在我们学习基督教的伦理抉择时,有许多地方要用到理性,但在这一课里,我们最关心的是理性如何帮助我们了解所处的环境,就是让我们能够认清周遭的一些事情,并且能够把这些事情与 上帝话语的准则来作个比较。
如同前面提过的,在基本层面上,即使我们透过身体感官取得的资讯,也必须要用理性来帮助我们了解。每次这些资料进入脑海被理解的过程里,我们都必须使用相当程度的理性。
在比较复杂的层面上,理性能帮助我们把不同的事物作深入的比较,好能够确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解释理性如何把两件事关联起来。好比说,第一个情况叙述是大卫生病了,第二个是 上帝可以医治病人。前一个陈述显示大卫的健康情况不好,后一个陈述则是表明 上帝能力的事实。
我们按着《圣经》作抉择的时候,就必须运用这样的理性思考,来理解环境里的相关事实,确定它们彼此之间的关联性。
我们对理性有了这些了解以后,现在要来看人的良心在评估伦理知识时,是如何的运作,如何帮助我们解析衡量所得到的那些资讯。
就这一课的探讨,我们把良心定义为 上帝给予人分辨善恶的能力。这个官能是帮助我们认清我们的思想、言语、行为到底是讨 上帝欢喜,还是让 上帝厌恶。哥林多后书1章12节显示保罗是如何的倚靠他的良知:
我们的良心,见证我们凭着 上帝的圣洁和诚实;在世为人向你们更是这样。(哥林多后书1章12节)
保罗和提摩太认为他们的行事为人乃是 上帝所悦纳的,他们的良心也认同他们的行为。在此,他们的良心肯定他们所行所为的确是让 上帝欢喜。
大卫数点百姓以后,就心中良心自责,祷告耶和华说:「我行这事大有罪了。耶和华啊,求你除掉仆人的罪孽,因我所行的甚是愚昧。」(撒母耳记下24章第10节)
在这里译为良心的原文是lev,它字面的意思是「心」。而在以上那个句子里,「心」指的就是良心,也就是大卫分辨善恶的能力。
因此,良心使得我们能够评估所得到的资讯,并且按 上帝话语的准则来衡量。我们相信自己的行为合乎 上帝的准则时,我们的良心会对此加以肯定;如果我们违逆 上帝的话语,良心也会谴责我们。
食物不能叫 上帝看中我们,因为我们不吃也无损,吃也无益。只是你们要谨慎,恐怕你们这自由竟成了那软弱人的绊脚石。若有人见你在偶像的庙里坐席,这人的良心,若是软弱,岂不放胆去吃那祭偶像之物吗?因此那软弱弟兄,也就因你的知识沉沦了。(哥林多前书第8章8-11节)
我虽不觉得自己有错,却也不能因此得以称义;但判断我的乃是主。(哥林多前书4章第4节)
保罗良心安然,因为他相信自己所为是正确合宜的;但他知道光是良心平安还不够,因为我们的良心还是有可能出错。
当然,要解决罪的败坏影响,我们必须倚赖圣灵在我们里面的引导,使得我们的良心能够按 上帝的法则运作。圣灵也会帮助我们协调各个实存的官能,在良心出错的时候加以纠正,在它运作合宜的时候予以肯定。
反而,汽车的喇叭声是让我的情绪先有反应,随后才有理性思考的运作。在伦理情况里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对于所发生的事情作最初评估的通常是我们的情感。
只剩下我一人。我见了这大异象便浑身无力,面貌失色,毫无气力我便开口向那站在我面前的说:「我主啊,因见这异象,我大大愁苦,毫无气力。 我主的仆人怎能与我主说话呢?我一见异象就浑身无力,毫无气息。」(但以理书10章8到17节)
见到天使的惊吓恐惧和战兢使得但以理全身瘫软无力。对于所见的异象,他的情绪强烈反应先于他的理性思考。面对那带来 上帝信息的天使,这震撼性的情绪经历影响他的举动,促使他全然俯伏在地。
就应用知识这个部份,我们的讨论要着重两个官能:首先我们要谈到心思这个比较一般性的官能;第二,我们要谈到意志这个比较精密特别的官能。让我们先来看心思这个官能。
就本课的目的,我们要着重于心思在我们作抉择过程中的作用;因此我们对心思的定义是:道德知识和道德意志的根本所在。就我们所知的,以及如何处理这些所知的思考抉策过程,乃是涉及到我们内在的整个全人。
我们要探讨心思的两个层面,以帮助我们明白在作抉择的时候,心思是怎么运作的。第一,我们要查看我们衷心的委身,就是我们根本的忠诚;其次我们要探讨我们心思的愿望,就是作决定时想要达成的目的。让我们先来看我们心思的委身。
你们当向耶和华我们的 上帝存诚实的心,遵行他的律例,谨守他的诫命。(列王记上第8章61节)
耶和华的眼目遍察全地,要显大能帮助向他心存诚实的人。(历代志下16章第9节)
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路加福音第6章45节)
耶稣在此把我们的委身意愿当作存放在我们心思的事物。我们常在行为上表显出我们所看重持守的;因此我们会以美善的作为显示出对 上帝的委身,也会借着恶行显示对罪的委身。
我们对于委身和忠诚有这些理解以后,现在要来思考我们的愿望,我们的渴求与意愿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道德抉择?
在大户人家,不但有金器银器,也有木器瓦器;有作为贵重的,有作为卑贱的。人若自洁,脱离卑贱的事,就必作贵重的器皿,成为圣洁,合乎主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欲,同那清心祷告主的人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提摩太后书第2章20-22节)
保罗教导我们要洁净心思,除去内心邪恶的欲念,就是内住的罪所诱发的渴求欲望。当我们除灭心思里邪恶的欲望,所存留的就是那些讨 上帝喜悦的意愿渴求。
因为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这两个是彼此相敌,使你们不能做所愿意做的。(加拉太书第5章17节)
我所愿意的,我并不做;我所恨恶的,我倒去做既是这样,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做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马书第7章15-18节)
在基督徒的人生里,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讨 上帝喜悦,行祂的旨意。我们对自己会想犯罪的这个事实深感痛恨。就生命整体而言,我们罪恶的抉择其实与我们的愿望相违逆,我们会犯罪,即使在心里我们并不想那么作。
但是,就我们作抉择的那一瞬间而言,我们的选择从未与我们的意愿相违;在作决定的那一刻,我们总是按着那时最想要的而作出选择。换句话说,我们选择犯罪,因为我们就是想要犯罪。雅各书第1章14和15节告诉我们:
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 (雅各书第1章14-15节)
我们已经谈过在应用知识时,我们如何运用心思这个一般性的官能,现在要来探讨意志这个较特别的实存官能如何帮助我们作正确的伦理抉择。
我们的意志,就是我们作决定拥有的能力,是我们作抉择的意志决心,因此每次我们作抉择的时候,都是在运用我们的意志力。
当然因为我们的意志已受到堕落人性的影响,要作出正确的抉择通常是很困难的。对基督徒而言,这意味着,即使圣灵使得我们能够作讨 上帝欢喜的决定,但内住的罪还是有可能说服我们作出罪恶的抉择。
很重要是我们要意识到,我们的意志可以是主动,也可以是被动。也就是说,有时我们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作出选择,好比说是顺着习惯去行;另些时候,我们面临的伦理抉择却是需要我们主动细想,作出良知清醒的决定。
你们立志行事都是 上帝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立比书第2章13节)
[耶稣]进了一个会堂。那里有一个人枯干了一只手。有人问耶稣说:「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意思是要控告他。 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有一只羊,当安息日掉在坑里,不把他抓住,拉上来呢?人比羊何等贵重呢!所以,在安息日做善事是可以的。」于是对那人说:「伸出手来!」他把手一伸,手就复了原,和那只手一样。(马太福音12章9-13节)
让我们就本课所讨论的来看这个事件。耶稣首先作的是取得知识,他使用了自己的经验看见和意识到他面前的那个人,有一只枯干了的手。耶稣也用祂的想象看到手得医治后的状况,同时祂也思考要怎么回应法利赛人的提问。
其次,耶稣衡量评估祂得到的资讯认知。祂的理性使得祂思考安息日救一只羊的合理举动,与安息日医治一个人的特殊事例之间的比较;祂的良心让祂体会到医治这个人是一件美善的事;而祂的情感使得祂很怜悯那个人,
因此我们看到应用知识是每个伦理抉择的最后一步。在那个时候我们的心思决定我们要委身于 上帝,愿意荣耀祂;同时我们的意志选择按着 上帝的话语准则去思想、言语和行动。